Wednesday, April 26, 2006

潮爆投資商機——環保企業

作為投資人,如果只懂在香港找機會,已經十分落後,要佔先機,除注意環球股市走勢外,亦需睇趨勢發展,近年環保意識抬頭,禢中怡亦想同讀者分享一下投資世界環保企業的潮流風向。
近排又講無膠袋日,又講可持續發展,如果我唔想做污染地球嘅幫兇,避免投資一些破壞環境嘅企業,咁又有無基金或者指標,可以選擇呢?咁當然有,早在1999年,道瓊斯已同STOXX以及瑞士SAM Group合作,推出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es)。

入得呢個指數的公司,要符合由瑞士SAM Group所定的一系列可持續發展要求,亦即要在環保、社會發展呢啲方面過到關,至會被放入指數裡面。所以一些惡名昭彰的化學大集團,就唔會在呢個指數中出現。根據呢個指數的成份股進行投資,應該唔會錯誤咁投資落一些危害環保的兇手度。

當然,呢個SAM Group唔係一個NGO,以蘇黎世為基地嘅SAM Group,本身係一間專做環保基金嘅公司,佢旗下好多款唔同概念嘅環保投資基金,現時佢哋有9隻基金,其中一隻更加同滙豐集團合作(不過香港好似無得買)。SAM Group旗下基金,由與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掛鈎嘅基金,到投資一些專搞環保科技公司嘅基金都有。好似佢哋有個可持續發展水基金,就專門投資响同可持續發展有關的水利事業、同淨水科技研究之上,例如佢哋投資嘅其中一間公司AWG plc,主要業務係為英國東南部提供食水,以及污水處理服務。

近排油價貴,SAM Group又有個聰明能源基金,專門投資一些在節能科技度有貢獻的公司,包括港人較熟悉的日本京瓷。好多人都知京瓷出相機叻,但佢哋在太陽能板技術上,都處於領先位置。投資環保企業,在旺市時,可能並非首選,但投資要有長遠、廣闊嘅視野,不要只顧眼前利。但投資唔係做善事,其表現又點呢?佢哋嘅水基金、環保能源基金、可持續發展資產基金都表現唔錯,賺到唔少錢,同大市表現差唔多。

內地零售股風險大

昨日日經下滑接近500點,恒指亦借勢調整。中移動(941)跌近3%,滙控(005)亦跌近1.2%,拖累恒指下挫206點,成交達417億元。焦點當然是和黃(013)賣港口,主要港口股也逆市上升。持有上海港務30%的招商局(144)上升6%,已升至接近97年的高位。上海港務上市看來只是時間問題,如果大連港(2880)也可超額850倍,上海港務無疑會更受歡迎。

港股下跌的原因,除了日本之外,國內政府會否進行宏調也是投資者關注的地方。另外,看到部分公司的業績不及預期,亦令人擔心如果增長放慢,國內公司是否值得高溢價。典型的例子是建行(939),早前已指出這間國內第三大銀行的貸款增長令人失望,加上明年的平均股東回報率亦會下跌,是否值2.8倍帳面值亦是疑問。不過,作為第一間上市的四大銀行,建行亦有一定指摽作用,中國銀行應會參考建行及交行(3328)的估值。從陰謀論看,未來建行的價格可能會受中國政府(希望較高價錢訂價)以及投資銀行(希望以較合理價錢訂價)的意向所影響。

內地零售業一向被認為是高增長的行業。現時經營超市的物美(8277)的06年預期市盈率為33.4倍,市盈率比盈利幾年翻一番的利豐(494)還高,反映市場對這行業寄予厚望。但對手聯華(980)剛宣布的業績遜於預期。純利2.4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11%,較市場預期的2.6億元低。競爭激烈導致毛利率回落,難怪需要上市集資,透過每年收購一家地區龍頭企業以維持增長。中國第三大電子產品零售商永樂(503)去年10月上市,增長強勁,05年銷售額上升48%至122億元,純利升幅更達56%,至2.89億元。

不過,看真一點,扣除稅項補貼收入,該公司的經營溢利僅升6.6%至2.44億元,同店銷售還下跌2.8%至每方米33.8元。集團的盈利預測因此與招股書的預測2.88億元非常接近,從另一角度說則是令人失望。06年的展望亦不見特別出色,因主要競爭對手會在上海開設分店。管理層亦間接發出盈利警告,指上半年的盈利或較去年上半年為低,難怪連保薦人摩根士丹利亦將其評級調低。

解決方法亦是透過收購。集團打算收購北京中大來提高市場份額,而永樂亦將成為繼國美(493)後國內第二大連鎖店。雖然如此,昨有傳聞指部分永樂的股東希望減持合共3.7億股,因此股價亦照跌20%,而且配售價較昨收市價3.425港元還有折讓。大市現時已由資金推動,有些公司可一日升20%,一日跌20%。當然市場越波動對投機者亦越有趣,不過熱錢來得快走得快,投資前應考慮可承受的風險。

(25-04-06 刊於《am730》)

行街是投資之道——Tenbaggers

讀者問禢中怡在旺市時,應該採取怎樣的投資態度。要贏錢,需要有耐性以及眼光。耐性可能不少人也有,尤其是對於那些業績不斷轉壞,股價跟隨下跌的公司。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才可以選擇一些好公司呢? 無可否認,請教專業人士有一定幫助,但作為一般投資者亦可從日常生活當中取得一些靈感。

在這一方面,最著名的應是彼得林治。被稱為「股仙」的彼得林治(Peter Lynch),出生於1944年,畢業於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其後在沃頓商學院(The Wharton School)取得了MBA學位。他在大學year 2已嶄露頭角,第一次買股票,就在短短兩年獲利近5倍。1966年,他開始在富達公司(Fidelity)實習,其後晉身為股票分析員,至1977年,他接管了富達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開始其基金經理生涯。 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彼得林治成為麥哲倫基金經理人後,在其後13年(即至他在1990年46歲退休時),把該基金的管理資產由2,000萬美元增長至140億美元,創造出驚人的2,700%報酬率。彼得林治的選股能力超群,而他認為投資機會其實隨處可見,那怕是外行人,只要細心觀察四周,隨時可比專家更早發現那些潛力極大的公司。

Tenbaggers這個名詞(即上升10倍的股票),大家應該耳熟能詳。在《One Up on Wall Street》中,他指出最佳的地方尋找這些Tenbaggers便是在屋企附近。原因很簡單,你看見那件產品受歡迎,又或是那個商場生意理想,這些公司的業績自然不會太差,而且這些公司的架構一般較為簡單以及易於分析。舉個例,莎莎(178)的店內與店外皆人來人往(店內全是女人,大批男人則在店外等候),自由行不容否認是一個推動力,但其業績亦在沙士後大升,直至最近受到租金壓力影響業績才下滑。另一個例子,可能不少人也擁有一對或以上的Converse,這個牌子不少年輕人也愛穿。既然不少人買,替這個品牌製造Converse產品的亦應會受惠。結果當年持有Converse的新灃(1223)(現時Converse仍然為大客戶) 過去幾年業績亦翻幾番,早前出售部分Converse股權予Nike亦獲利不少。

吉之島(984)亦是另一個例子。雖然這間公司管理層一向低調,但生意好不好大家可以親身視察。公司早前業績,05年純利為1.24億元,營業額55億元,代表邊際利潤2.3%。連霍大班亦指百佳生意難做,在同業宣稱接近連錢都冇得賺的情況下,吉之島可以交出功課已算不俗。

更重要的,在於一種經營態度,禢中怡在吉之島裡,仍然能從種種的細節中,找到那點點「日本服務文化」。記憶中,有一次想買炭燒咖啡,在吉之島的貨架上,排得密密麻麻,有些牌子更冷門得可以,禢中怡相信,睇的人多,但真正會買的又究竟有幾多呢?在香港舖租奇高的情況下,貨品的銷量多少永遠是「一般超市」的主要考慮,久而久之,只有願意大肆宣傳的大品牌,才能穩佔超市貨架上一席位,這種商業文化的後遺症,就是單一、單調、單向的生活模式,市民的生活品味受到局限。正如另一家高價超市City’super,擺明賣冷門貨品,而且價格偏高,不過仍然不乏捧場客,City’super店舖的數量相對於超市來說,可謂天淵之別,不知道這是否消費者對一般超市的一種無聲抗議吧。但從這些觀察而言,就不難明白吉之島及City’super的生存之道了。

另一方面,吉之島令人意外的是公司在控制成本方面,租金支出佔營業額由7.9%減至7%,員工支出則由8.8%減至8.2%。雖然康怡已於去年續租,而部分十元廣場亦需要支付更高租金,但相信對集團的影響亦不致很大。中國市場方面,由於需要開設更多店舖,順德的購物商場亦將於年內開幕,去年因此錄得虧損510萬元,較中期時已有所收窄。如果你有到過廣州中華廣場的分店,可能亦可以感受一下集團的生意如何。

如果今年純利上升10%,市盈率大約是16倍。以零售股而言,現價其實不算昂貴。公司的理念是令顧客的生活日趨完善,體現集團一直以來堅持的傳統及使命。實情是否這樣,相信到過吉之島的讀者心中已有答案。

和黃財技係有一手

和黃(013)真是厲害,要學做deal的進階技巧,並不需要CFA又或是甚麼金融碩士,看看這間電訊加基建零售商近幾年所出售的資產便可。和記將出售和記黃埔港口集團及Hutchison Ports Investments各20%權益和債務予新加坡港務局(PSA),作價43.88億美元。交易完成後,和黃將可獲得243.8億港元的特殊收益。其實這已不是和黃與PSA的首次合作,去年和黃已出售了國際貨櫃碼頭10%權益以及中遠國際貨櫃碼頭20%權益予PSA。

由賣橙開始,和黃清楚知道靠財技可製造更多財富。當然,這不是說和黃單單是靠財技,最重要還是公司本身的業務做得不俗,不然買家亦不願意以高價購入。是次作價代表其港口業務值1,711億港元,較其市值的一半還要多。去年和黃港口業務的EBIT按年上升14%至102億元,收購價大約等於16.8倍EBIT。如果去年的增長可以持續的話,作價其實亦不算很昂貴。由於和黃在國內的政治地位,相信集團在收購國內業務方面應可爭取到更佳的條件,而明顯地國內的港口增長亦較高。不過,對投資者而言,是次交易的確是一個不錯的價值指標,難怪其ADR亦已升至79元。

除了港口以及電訊,和黃還有物業發展以及酒店。這些業務現時的規模雖然不及港口以及電訊,不過亦有重要意義。和黃擁有土地儲備高達6,800萬平方呎,大部分在內地,而且是在重要地點。這會是未來的動力之一。從另一角度看,由於集團的負債不低,主要是為3G再投資,現金流一直是投資者最關心的地方。零售以及港口基建業務一直為集團帶來強勁的現金流,因此集團在貸款方面的條款亦較佳,這亦容許集團繼續融資3G這個黑洞。不過,現時集團連王牌的港口業務亦願意出售,亦令人擔心3G的情況是否十分險峻。誠哥年事不低,這一鋪雖然賭注太大,但錯了亦唯有繼續做。雖然出售的溢利已足夠抵銷3G一年的虧損,帳目亦再被美化,但始終3G是否可以取得收支平衡才是最重要的長線考慮。

(24-04-06 刊於《am730》)

Sunday, April 23, 2006

香港富豪的中國第一豪宅

中國經濟起飛,新發財多了,如豪宅一類侈奢品自然大有市場,香港人永遠識搵錢,香港大型地產商們近年積極到國內發展,但在豪宅市場上卻不見得有甚麼代表作,反而二、三線上市公司世茂國際(649)老闆許榮茂旗下的國內樓盤,卻成為了中國第一豪宅。在剛公布的中國別墅100強中,許榮茂旗下世茂集團的上海世茂佘山莊園別墅排在首位,據講單楝別墅售價達2.5億元人民幣。

而06年中國十大別墅中北京地區就佔了五席,分別是北京東山墅、香江別墅、觀唐中式宅院、香山81號院及天鵝堡等。多年前禢中怡曾在公幹時,碰上許榮茂,有趣的是,雖然這名香港富豪十分低調,但在國內卻甚具知名度,且曾登上富豪榜,但在香港機場裡,他還是獨個兒拿著公事包在等飛機,與一般超級富豪的排場有著很大分別。

說回國內豪宅市場,內地政府多番推出政策壓抑大城市的樓價,但首都北京的住宅,尤其豪宅的售價屢創新高,這些售價高昂的豪宅,每平方米動輒要人民幣24,000元,買屋要1,000萬人民幣不足為奇,可是並不代表有錢就可以買到豪宅,還要講求身份。有錢買豪宅自不待言,開Benz、BMW、Lexus只是「基本規格」,有幾多身家也要看身份,就算是大公司的CEO也未必可以買,外商高層主管圈就流傳一宗「真人真事」,據說有個在世界知名跨國企業駐京的大中華區CEO,想見識下內地貴價的地產項目,竟然食閉門羹,原來在地產商眼中,CEO只不過是打工仔,身份及不上企業的大老闆。

即使是成功的商人也並非一定有「豪宅入場券」,聽講有個在上海、北京及香港擁有十幾個物業的女企業家,「微服」到北京四環路外一個號稱北京最貴豪宅之一的公寓睇樓,卻因為她身穿牛仔褲,被售樓員拒於門外,連示範單位都不得其門而入。

這些豪宅不僅要講求財富,也講求營造品味甚至塑造出一種「貴族文化」,其中北京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早前提出一個論調,「過去中國都是『窮人區』,現在出現『窮人區』和『富人區』是很正常的,就像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樣,也要讓一部分人先住進『富人區』,以後才能都變成『富人區』。」

內地很多地產商支持任志強建「富人區」,但一般人就覺得加劇社會分化。不過,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上月底發表《中國房地產金融安全評估報告》,指出內地房地產的銷售速度,在2002年已經追不上投資速度,導致近年空置樓房面積超過1.2億平方米,尤其以沿海城市最為嚴重,至少積壓4,000億人民幣。

據報告分析,華東地區過去3年的樓價,每平方米平均為4,000元人民幣,在北京、上海、南京的樓價更要高些,就算以4,000元一平方米來計算,至少70%城市居民沒能力買樓,估計樓價也會在下半年開始,扭轉歷時4年的樓價急升情況,甚至有多達九成的房地產商幾年內要執笠。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認為,現在到了房地產業的重大轉捩點。

廣州最近有地產商被指蓄意囤積樓盤,甚至有傳聞新樓盤囤積達三成,刻意將樓價抬高一成二,但有風聲指中央不排除會推出新政策,強令這些樓盤要即時全數出售,隨時會引發樓市急跌的危機。

王維基回信

日前刊出《弱者企業家——王維基》一文,城電主席王維基以電郵回應,全文如下︰

禢中怡君:

今天參閱報章資料,發現閣下於AM730的「中環博客」專欄中提到我們,我已一字不漏地讀畢全文,特此來函分享一些感受。

集團發展得到外界人士的關注和部份認同,對於我以及全體員工,誠是一種鼓舞。對於閣下所言,想起城電,就只會想到愛打綠色領帶的我,我同意這是真實的情況,因此,近來在某些公開場合中,我亦會帶同集團的其他管理層出席,增加外界對他們的認識。我亦非常同意,閣下指出我們現有的宣傳手法、營運與策略不能再一成不變,實在說得再正確不過;其實,閣下已點中集團正面對的重要課題。然而,改革的路並不易走,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工程;在日後管理的路上,我將銘記閣下的意見,希望集團得到更健康的發展。

順頌公祺,並期待閣下更多的傑作。

王維基謹啟

證券公司生意難做

港交所(388)昨日再創新高,正好反映近期股市如何暢旺。

大家可能認為市旺證券商必可受惠,不過實情並非如此。有在證券行買過股票的也會知道,其實過去一兩年證券商的交易佣金已十分具競爭力,表面上不少已低至0.15%,更甚者還提供0.125%的優惠。然而,這亦無助改善他們的業績,主要是來自銀行方面的競爭。現時不少銀行提供的服務雖然不算妥善,不過安全以及方便可能是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最少香港上市的銀行全部亦十分穩健,資本充足比率亦遠高於金管局規定的水平。

上市幾間證券公司已算是較為具知名度,包括新鴻基(086),大福(665),以及南華(619)。不計本身的炒賣活動,單看證券佣金收入的表現令人失望。

雖然去年股市尚算暢旺,05年的每天平均成交額較04年高出14%至183億元,但這幾間華資證券行的經紀業務的營業額以及經營溢利均面對壓力。南華的情況更壞,竟然轉盈為虧,如非有非現金的投資物業升值收入,公司已錄得虧損。

06年開始,股市的交投轉旺,平均成交超過300億元。加上不少狂抽新股的孖展活動,應有利傳統證券商。不過,最近銀行在這方面又受批評,主要因為銀行不願意作更多貸款,導致多家證券行借「爆倉」。

部分銀行可能預留資金予本身客戶,而這情況在未來中銀或其他大企業來港上市時,矛盾或會再加劇。香港的證券行看來前景仍然未明。不過,國內的情況則有所不同。銀行的證券業務仍然未發展成熟,加上非利息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亦低,看來仍需一段頗長時間才可與證券行爭客。

(21-04-06 刊於《am730》)

Wednesday, April 19, 2006

會計師公會的明爭暗鬥

中環會計圈近日發生小風波,反映出界別裡的明爭暗鬥,而且更要勞動會長陳茂波(Paul Chan)出嚟解話,在會刊中細說因由,認真好戲連場。話說香港會計師公會有2萬多會員,並按照《專業會計師條例》以一人一票方式選出每年公會理事會成員及立法會代表。而且每次參選人數之多,在眾多專業界別中亦可算數一數二,敢稱先進單位。就以今年理事會選舉為例,15人角逐兩年一任的7個席位。但當中原來另有故事。

據講理事會最多可設23席,而餘下席位分別為去年當選而未任滿的另外7名理事、上屆理事會會長、兩名當然理事(財政司長及審計署署長分別指派的代表)、4名由特區行政長官委任的非業界會員,以及按《專業會計師條例》增選的兩名理事。問題就來了,究竟這兩名增選理事是在甚麼情況下產生呢?原來《專業會計師條例》沒有詳細指引。以今年為例,公會21位理事在7位候選人中選了鄭國乾及周福安。有趣的是,這兩位仁兄都是在此屆理事選舉中落敗的。當中鄭國乾在選舉中僅得449票,排尾二。如此這般,就自然有閒言閒語,Paul Chan便唯有以會長之聲威震一震,減少噪音。那邊廂,由會計師一人一票選出的立法會議員譚香文,透過公會的會員資料庫發出新一期通訊給會計界一眾會員。想唔到香港會計師公會在信函上加上以下幽默的注明: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CPAs has agreed to post this newsletter for the LegCo representative, Mandy Tam, to facilitate her communications with members. The Institute has not given your details to Ms. Tam and maintains the confidentiality of member inform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e newsletter are those of Ms. Tam and no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Please inform us if you do not want to receive future issues.

如此,環保組織又或是私隱專員是否要頒個獎給會計師公會嗎?若是由當年以些微票數敗給譚議員,但現貴為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的陳茂波去代表領獎,妙哉!順帶一提,香港會計師公會的網址為 www.hkicpa.org.hk ,但www.hkicpa.com.hk豈料已被一家與HKICPA簡寫無關的Henry Tsui & Co會計師事務所登記了。為何又會咁有趣呢?

小心新股熱潮

QDII終於落實,令國企指數再升至多年高位,收市守穩7,000點,收報7,024點,上升247點或3.6%,比恒指的升幅還大。商品股繼續是投資者的焦點,中石油(857)升3.6%至8.75元,再創上市新高。市旺時,任何消息投資者亦可視作好消息。理論上以折讓配股應會攤薄現有股東的權益,不過消息宣布時股價亦照升,過去幾個月內有很多這類例子。在牛市時,情況並不一樣,現金並不是王。買家可以折讓價購入股份,如要賺錢便需要再在市場上購入股份推高股價。這可能是近期不少公司配股但股價不跌反升的原因。近期的情況是,只要一個消息,便可將股價炒起。最近新股的熱潮,以及人人也是專家的氣氛,令人懷疑這股熱潮究竟可以維持多久。

雖然還未宣布正式數字,但胡主席在訪美前透露了中國第一季GDP升10.2%。雖然中國早前是選擇性地宏調,而針對的亦只是個別行業,不過從不少行業的數據看來,增長率在去年第一季已見底。維持這個增長率的話,國家是否需要再進行宏調?M2的增長亦達18.8%,遠高於全年目標16%,過分寬鬆貨幣政策未必對經濟有利。不過一些行業的前景仍然明朗。中國人壽(2628)昨升4%,收報10.4元。這間國內最大保險公司剛宣布業績,純利上升30%,較預期為低,不過內含價值則上升27%,或每股4.26元人民幣,現價相等於2.5倍內含價值,不算吸引。不過如果公司的投資收入大升,純利保持這個增長的話,國壽仍是金融股首選。

有趣圖片︰最近互聯網有套據講是鐵達尼續集(Titanic 2)的trailer,故事講李安納度飾演的阿積,原來好似冰人一樣被雪藏於海底,依家番生,發現情人已死,仲俾人捉咗去做實驗,又要在陌生世界逃亡,拍到似層層,仲好鬼感人,真係咁都得!不過如果係李安納度迷,就會發覺好多片段係由李安納度其他舊片剪過來,不得不佩服剪接人Derek Johnson的功力,要睇原片,可以去呢度︰www.collegehumor.com/movies/1679854/

(19-04-06 刊於《am730》)

Tuesday, April 18, 2006

弱者企業家——王維基

城市電訊(CTI)(1137)王維基除咗以電訊魔鬼賣廣告外,仲成日扮成在競爭市場中的弱者。如果十年前城市電訊話自己係弱者,咁係啱嘅,對住英國大東(Cable & Wireless)呢個世界級巨無霸,邊個都係弱者。但時至今日,仲話自己係弱者,禢中怡覺得王維基只是博同情罷了。近年城市電訊之所以出現帳面虧損,是因為呢幾年係城市電訊入屋鋪線的高峰期,他們要向思科大量入貨買設備入屋,任何新設備都會帶嚟帳面上比較高的折舊,直接令城市電訊在帳面上蝕咗一筆。

在美國,擁有最後一里(Last Mile,意思為直接接駁至用戶家裡的線源網絡)的電訊公司,至可以在電訊市場生存壯大。在1984年,美國政府用反托辣斯法(Anti-trust Law),迫AT&T將旗下的固網業務,拆成7間大、兩間細的電話公司,其中嗰7間大的固網公司名為Baby Bell。叫得做Baby,看來未必能夠與擁有長途電話、流動通訊等多種業務的AT&T及MCI鬥,因為以前在美國,長途電話業務比較搵到錢,固網反而未必有肉食。

不過由於Baby Bell擁有與固網用戶接觸的唯一途徑,收入自然十分穩定。結果7間公司多年南征北討,由原本玩固網,搞搞吓連流動通訊,長途電話都玩埋,又有足夠現金周圍搞收購。在南部為根據地的Southwest Bell,策動一輪吞併之後,最近連AT&T都吞埋,仲保留番AT&T個金漆招牌,近排佢哋又打算收購埋在美國東南部獨據一方的Bell South(南方貝爾)。而大西洋貝爾(Bell Atlantics)在多年南征北討後,已經成為咗今天的Verizon,除咗在美國最富庶的東北部,包括紐約州,以至在夏威夷雄霸天下,仲擁有美國全國最大流動電話公司Verizon Wireless,而且仲吞埋擁有美國全國光纖線路的MCI,MCI亦即係之前搞到成身蟻的Worldcom。日後美國電訊業,都係Verizon同新AT&T兩雄爭霸,而兩大集團都是來自Baby Bell的。

依家香港電訊界,除了電訊盈科(008)鋪線鋪得最積極,另一個覆蓋率最好應該係城市電訊。九倉電訊同埋新世界電訊,仲要同電盈簽租線協議,租電盈入屋線到2011年。而和記的覆蓋率唔夠,搞到TVB的Sun TV最後都係要搵電盈入屋。但城市電訊,完全可以雄霸公屋市場,依家座座屋邨電梯大堂播嘅都係城市電訊提供的內容,而且他們仲一路開始逐幢逐幢私樓咁鋪線,所以日後能與電盈爭一日之長短者,城電也。

禢中怡認為,投資市場對固網的認知已從以往的無大發展空間轉變為鞏固而穩定的收入來源。相反3G技術在融入生活方面可能較市場預期困難,故固網的價值或未來的價值可能也是投資界需要再作思考的問題。

至於王維基,反過來可能變成城電發展的「絆腳石」。他如果永遠只是沉醉於以弱者形象對抗大財團的宣傳手法中,那只會令投資者感覺——「悶」無新意。記得城電當年一句廣告slogan「生有限 活無限」,顯示出王維基應該明白優秀的宣傳手法是多變、無限制,甚至天馬行空的。但他這種一成不變的「弱者式」宣傳手段能否令他與其公司能夠由entrepreneur變成enterprise呢?

在「芬佬」眼中,企業無論是營運與策略都需要因時制宜,一個企業無可能永遠只是「一條橋到尾」、或者one man band,越大、越長遠的投資,越講求專業管理團隊的共融與分工,但想起城電,永遠也只會令人想起愛打綠色領帶的王先生,其他呢,對不起,禢中怡真的想不到。

交易所水漲船高

有兩種方法可以擴充業務,本身增長是其一,另一個有效的方法便是收購合併。近期歐洲以及美國有不少收購合併活動,例如早前全球第二大體育用品公司Adidas收購Reebok便是一例。除了一般公司外,交易所亦需要透過收購合併壯大其規模。美國納斯達克(NAS-DAQ)雖然在一個月前放棄以每股9.5英鎊(約130港元)現金收購倫敦交易所的計劃,不過這間證券交易所剛剛宣布以每股11.75英鎊(約161港元)購入3,810萬股倫敦交易所的股票,約為14.99%,成為該交易所的最大股東。

與香港的地區性不同,倫敦是真正的世界金融中心,擁有308年歷史的倫敦交易所的交投亦因此十分國際化。非本土上市公司的交易量佔世界60%,是紐約交易所的3倍,這亦是納斯達克希望收購的原因。事實上,除了納斯達克外,不少機構如麥格理銀行(Macquarie Bank),以及德國證交所亦是希望收購倫敦交易所的買家,倫敦交易所現時有大約3,000間上市公司,倫交所去年的營業額以及經常性純利分別為2.6億英鎊以及6,330萬英鎊。以納斯達克的收購價計,即相等於50倍市盈率。資產淨值為2.51億英鎊,接近12倍帳面值。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收購亦不屬便宜。不過,納斯達克本身亦不便宜,市盈率接近74倍,帳面值更為股價的22倍。如果預期股市向好,交易所無疑是股市的晴雨表。

不過,收購初期納斯達克亦不一定可以受惠。如果全以借貸作融資,這便會增加納斯達克本身已不低的負債。05年納斯達克的現金只有1.7億美元,證券價值1.8億美元,不過長期債項則高達11.8億美元。以5%利息成本計,單單利息支出已達3,900萬美元,為其05年純利6,100萬美元的三分之二。這個策略性部署是否有其他考慮呢? 不過,這最少亦可解釋為何港交所(388) 近期的股價急升。除了預期成交額將遠高於05年外,環球的交易所根本亦水漲船高。

有趣圖片︰禢中怡趁復活節到澳門充電,行到當地著名買舊貨的關前地街,竟然見到一個路牌「爛鬼樓巷」,有老澳門人同我講,真係有一幢無人打理的「爛鬼樓」,所以街名由此而來,以後要買樓除了留意樓宇質素外,都要留意街名,以免被人笑到面黃!

(18-04-06 刊於《am730》)

Monday, April 17, 2006

博客大戰專欄作家

上個禮拜,有間叫BlogBurst的公司,與美國出版《USA Today》的甘奈特報業集團(Gannett)、《華盛頓郵報》等公司達成協議,日後BlogBurst公司,將會成為600名博客的經理人,向上述這些大報,每日提供新鮮熱辣的博客內容。好似Jeff Jarvis(小圖右、blog: http://www.buzzmachine.com)、Steve Rubel(小圖左、blog: http://www.micropersuasion.com)這些外國有名博客,都簽咗呢間公司做經理人。

為何出現這些博客經理人公司呢?因為依家好多寫得好的博客,內容又專門,猛料又多,又不會像某些專欄作家般,啲料未check過就亂寫一通,扮才高八斗,令很多平日因為睇專欄而看報紙的讀者,流失晒去0博客嗰度。當梅鐸都驚現在所謂Web 2.0會令到其王國就咁玩完之際,你估其他報紙唔驚咩。

與其得個驚字,不如在博客當中搵幾個寫得好的入嚟玩,因此,BlogBurst此類型的公司便應運而生。在美國當專欄作家,無在香港「小本經營」的那樣辛苦。在香港,專欄作家要與數間甚至十數間報館寫,但收入可能仍不足以維生。在美國,這類syndication,會幫專欄作家將稿交予全國百幾份報章,一切行政事宜由他們代勞,所以專欄作家可以專心寫作,不用像士多老闆咁,要學埋簿記。

而BlogBurst除咗幫博客收稿費、同報館deal,仲會有專門編輯幫博客執稿。因為博客的其中一項特色係typo,即係錯字漏字好多,而且博客寫嗰陣想寫就寫,資料錯漏難免,但在報紙上刊出的必須準確無誤,所以有編輯幫手執稿都好合理。

不過,博客人數遠遠多過專欄作家,以前專欄作家入行不外乎識人,以及自己投稿好彩投到入去。現在是,只要個blog寫到有番咁上下知名度,隨時可由博客變專欄作家搵銀。突然間多咗咁多人爭飯食,專欄作家博客大混戰,都應該幾好睇。

香港博客界都唔少臥虎藏龍,好似中大日研系教授吳偉明,佢個知日部屋人氣就好勁,仲要不幸周時成為中國憤青的攻擊對象。仲有《經濟日報》女記者黎凱欣個blog,都有唔少捧場客。佢哋由博客化身做專欄作家,都應該可以好有叫座力。

打IDD叫麥記外賣

無論喜不喜歡食麥記都好,當中環人忙到喘不過氣時,食麥記頂肚實在好難避免。特別個市大起大落嗰陣,對住部Bloomberg機,睇住堆數字,可說食龍肉都無味。

打電話叫麥記送外賣,是中環經常出現的活動,在中午時分去麥記排隊買嘢食,與罰企無分別。不過,日後大家可能可以打去深圳麥記call center,然後由你公司附近的麥記送餐給你。

現在麥記在美國進行一項試驗計劃,就是全國麥記的外賣柯打,不再由各分店接聽,而是全部調去call center,由call center根據個客落柯打的地址,將柯打派給最就近的麥記分店,再由佢哋負責送外賣。目前三藩市麥記的外賣柯打,就全部送晒去位於夏威夷檀香山的call center處理。在這試驗計劃下,已經有250萬個麥記柯打以此方法處理,當地不少連鎖快餐店,亦計劃有樣學樣。

麥記之所以可以勁到由夏威夷去處理無雷公咁遠的加州柯打,因為依家IDD平到爛,好似麥記這類大公司,隨時固定月費包起成億分鐘都無問題。加上互聯網發達,而美國的郵政區號系統亦頗完善,顧客只要講清楚office的郵政區號,電腦就好少會派錯柯打。於是很快就可以將柯打由夏威夷送到去加州。雖然麥記未諗到將call center設於印度,但日後就算這樣做亦不出奇。

有這樣的系統,麥記應該可以cut唔少cost,至少可以節省分店人手,以及在人工較低的地方起call center。不過咁做同時亦會cut唔少job。如果香港麥記有call center,搬到去深圳同東莞,看來只是遲早問題。Call台的call center查實一早搬咗去大陸,現在可能連叫外賣都係打到東莞,不知曾特首見到咁嘅形勢,又想到甚麼計策去解決,青少年分分鐘連麥記都無得做的問題呢?

資源股波動性大

受到油價高企拖累,加上港股近日已累積一定升幅,恒指昨日調整165點,收報16,311點,成交341億元,亦不算大。重磅股中移動(941)是跌市主力,下挫3.6%,收報44.05元。地鐵(066)成為昨日焦點,上升6%至20.8元,當然可以取得九鐵的物業發展權才是重點。國企指數則下跌109點,或1.6%,收報6,744點。雖然油價上升,但中油(857)則下滑1.2%。

近期資源股一直是升市主力,除了石油股外,金股以及銅股亦上升不少。昨日除淨的紫金(2899)受惠於金價升穿600美元,一度升28%至4.45元。不過收市只升5%至3.675元。這可反映出這些資源股的波動性。不過在現時風高浪急的情況下,現時才追入已遲了一步,尤其是昨日成交亦不少。當中買入的不少是散戶,於市價出貨的則是大戶,大手沽貨的則佔多數。當人人也是專家時,便應小心。

除了地鐵事先張揚的收購外,中信泰富(267)亦事先指出會沽售國泰(293)的股權。公司昨日發出通告,指出「雖然中信泰富可能減持國泰航空股權,但仍擬繼續長期作為國泰航空的重要股東。」如何為之重要,他們亦沒有解釋。不過中信現時持有25.4%國泰股權,減持至10%亦無不可。以每股15元計,減持15%已可套現78億元。加上早前出售又一城的一半股權,將有足夠資金收購澳洲兩個鐵礦石項目的股權。收購後,公司的特鋼製造業務可得到穩定的原料供應。現時中信的業務發展更為明確,除了特鋼以外,主要是國內地產,例如上海以及海南省的項目。日後價值將可更易反映在股價上。

(13-04-06 刊於《am730》)

Wednesday, April 12, 2006

The LEGCO Quiz

在蘭桂坊食晏,看見今期《HK MAGAZINE》(小圖)封面故事為「The Legco Quiz」,或可解作立法會議員測驗吧,該雜誌向全體60位立法會議員,發問了12條與香港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12人回答,其中一人中途退出),褟中怡看過問題後忍俊不禁,與讀者分享之。

1.香港、新界及大嶼山的士「起標」價錢?
2.麥當勞的巨無霸價錢?
3.香港現有多少隻大熊貓?
4.在地鐵的路線圖裡,將軍澳線是甚麼顏色?
5.甚麼(交通工具)是在屈地街開始的呢?
6.香港有多少市民在沙士中喪生?
7.甚麼是「昂坪360」?
8.誰人發出「呀!哦!」這兩個聲音?
9.甚麼是Frappaccino?
10.可否列出一家位於蘇豪區的餐廳名稱?
11.API用以量度RSPs。它們其實是甚麼?
12.甚麼是Autopia?

11位接受測驗議員的成績如下︰長毛(梁國雄) 7分、單仲楷 6分、陳智思 6分、劉秀成 6分、余若薇 5分、楊孝華 5分、李國麟 5分、蔡素玉 4分、劉慧卿 3分、張宇人 3分、李柱銘 2分。

草根長毛贏出,而住在半山的Martin(李柱銘洋名)就輸成條街,褟中怡認為,這些問題的素材大多是香港人日常生活中的點滴,但當中實蘊含著一些「鬼味」,如第8條的「呀!哦!」,答案是無綫天氣報告中的「天氣先生」Freddy,但如果觀眾只是看中文台的話,大抵也只會叫他做天氣先生吧。而第10條就更明顯了,蘇豪區的餐廳名稱,相信在港生活的老外應該比較老香港還要清楚。較令人意外的是,不少受訪議員竟然不識熊貓「安安、佳佳」,在「香港現有多少隻大熊貓」一問中,答出「不知道」或「一隻」。

有問題自然有答案,開估︰
1.市區($15)、新界($12.5)、大嶼山($12)
2.淨買巨無霸$12,套餐則為$22.3
3.兩隻
4.紫色
5.電車
6.299人
7.纜車,由東涌到寶蓮寺
8.無綫天氣報告中的天氣先生,名叫Freddy
9.Starbucks的「星冰樂」,類似「沙冰」的飲品
10.(說出任何一間均可)
11.API即Air Pollution Index(空氣污染指數)、RSP即Respirable Suspended Particulates (可吸入懸浮粒子)
12.本港迪士尼今夏將增設的新機動遊戲「馳車天地」

美報業「八弟」鯨吞「二哥」

香港報業近年被少數報章壟斷,所謂的「細報」要發圍可謂難之又難,但美國早前的一宗報業集團收購事件,就令禢中怡體會到世事無絕對,「以小吃大」唔係無可能嘅。

身為全美國報業集團「二哥」的偉達公司(Knight Ridder),上月中被「八弟」麥克萊契公司(McClatchy),以65億美元現金及股票(當中包含20億美元債務)(即約507億港元、包含156億港元債務)收購,令麥克萊契一躍而成全美第二大報業集團。

總部設於加州的麥克萊契,成立於1857年,本身持有12份日報,主力報章包括《星論壇報》(Star Herald,日發行量約37.7萬份)、《薩克拉門托蜂報》(Sacramento Bee,日發行量約29.4萬份),及《新聞及觀察家報》(The News and Observer,日發行量約16.9萬份)等。

反觀被收購的偉達,旗下日報多達32份,其中12份每日發行量逾10萬。包括薄有名氣的《費城問詢者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日發行量約36.6萬份)、《邁亞密先驅報》(The Miami Herald,日發行量約31.3萬份)、 《堪薩斯城星報》(The Kansas City Star,日發行量約27.4萬份),及《聖荷西水星報》(San Jose Mercury News,日發行量約26.2萬份)等。偉達在美國報界規模名列第二,僅次於甘奈特(Gannett)集團。甘奈特在美國持有91份日報,每日發行量達730萬份。

這宗「以小吃大」的收購案意義重大,人所共知,報業的經營環境已非常艱難,像麥克萊契這種「小公司」,不但屹立不倒,更以其穩健的財政以及不減反增的發行量,鯨吞行內的「二哥」,實在唔容易。值得留意的是,麥克萊契收購偉達後,隨即宣布會出售偉達旗下12份日報,目前已有多間公司出價,其中甘奈特集團曾稱對麥克萊契有興趣。

地鐵變成地產股?

雖然合併在兵變時已事先聲明,不過地鐵(066)終在昨晨停牌,宣布與九鐵合併。馬局長強調九鐵不是出售資產,只是授予地鐵50年服務經營權,作價42.5億元,及每年支付7.5億元固定費用。另一方面,地鐵會支付77.9億元收購其物業發展權,包括8個發展項目,但不包括補地價。其實九鐵即使只是鐵路利潤亦遠低於地鐵,為何需要合併呢?

作為投資者,盈利始終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明顯地,票價是否不變並不是關鍵,最主要是合併後兩鐵沿線的物業發展權。現時地鐵的主要收入便是與發展商攤分物業發展的利潤,例如去年凱旋門便是一例。

過去3個財政年度,來自物業的經營溢利還高過本身的經營收入。如果可以取得這些物業的控制權,便可更有效安排推出的時間,減少供應突然大幅增加的風險,相信這才是作為地鐵股東需要考慮的因素。現時地鐵將軍澳的夢幻之城,第一及第二期已由長實(001)投得,單是這項目已可興建逾6,100個單位,整個項目可建成的單位逾2萬個。加上地鐵將購入的物業包括東鐵、馬鐵、輕鐵及九龍南線沿線的物業發展權,這些日後便是地鐵的重要收入來源。

作為大地主,可預期地鐵將有更佳的議價能力。在夢幻之城二期的合約內,地鐵以分樓面取代以往的分紅,攤佔發展商的利潤相對以往較高。風險交給發展商承擔,這是接近沒有風險的盈利來源,政府則變相補貼地鐵的鐵路營運。

為令合併更被市場接受,廖局長亦承諾兩年內不加價,票價並減最少5%。其實兩鐵合併後,已可精簡650至700個職位,部分更可能是薪金較高的職位。作為上市公司,員工待遇亦應由市場決定,相信單是這點已可支持減價。合併後,更令人覺得地鐵是一隻地產股。

(12-04-06 刊於《am730》)

Tuesday, April 11, 2006

快樂的八折的士司機

禢中怡有一晚搭的士,遇到一位健談的司機,吹水吹得興起之際,的士大佬突然好像中環人般遞上卡片,說日後要搭長途車就找他,有八折。的士大佬仲向禢中怡披露八折車的運作情況。

原來全港目前有7至8個「八折黨」,其架構尤如一間公司般有制度、有系統。每個黨的成員分為3層,最上層者俗稱「centre」。顧名思義,centre是整個黨的核心,人數約10人,所有乘客「柯打」會由他們統一接聽。這些centre之的士上,閒閒地有10部8部電話,其電話號碼印在卡片上派發,故早已深入民心。

Centre接到柯打後,會把自己「做唔切」的客人,轉介給第二層成員(即他們的「下線」)。不要小覷「八折黨」的柯打數目,不妨想想,「下線」司機每日需支付數十元予centre,但仍有近百名司機肯加入為成員,就可以想像流向「下線」的柯打有幾多了(亦可想像centre每月收入有幾「和味」)。

有時生意旺起上嚟,會連「下線」都做唔切。此時,黨內的第三層司機就發揮作用了。儘管第三層司機接的都是剩餘客人,但因毋須支付任何費用予centre或「下線」,變相免費擴闊了客源,而對整個黨來說,他們又起著確保無「漏客」、潤滑黨運作的作用。

接載禢中怡的司機大佬稱,他以前只接散客,日入數百元,現在加入八折黨做「下線」後,日入動輒過千。出人意料的是,這些的士黨與普通公司一樣有員工福利,過時過節有聚會,如團年飯,席間還會舉行抽獎,獎品包括DVD機等,一啲都唔寒酸。

的士大佬的一番話,令禢中怡想起的士行業與載客客貨車近日的抗爭。當局計劃利用行政手段,為客貨車在機場設下禁區、訂定3個落貨點的做法,對的士行業的幫助有多大?接載散客之的士司機叫苦連天,在高牌價政策下,的士司機不能任意減價,反觀於法不合的八折黨卻生意滔滔,可見的士唔係無人搭,解決的士收費與市場接受程度之間的分歧,才是治本之法。

點解Mossberg評論咁有份量

美國電腦界近日的hot talk,是微軟Office Live,被一位專欄作家勁彈,評語是:「offers basic services but isn’t flexible」連Bill Gates都無面俾。邊個咁大膽? 他叫Walter S. Mossberg(小圖)。

無論係電腦玩家,定係電腦廠商,每個禮拜四一定會留意Mossberg在《華爾街日報》的專欄。對玩家來說,Mossberg所推薦的,必定不會太差,而對廠商來說,Mossberg推薦與否,差不多為產品的前途定生死。究竟為甚麼Mossberg可以咁「把炮」?

Mossberg同外國好多寫科技評論的人很不同,他在1994年改行寫科技評論之前,幫《華爾街日報》跑了18年政治同國際新聞,連他的大學學位,都與電腦無關,完全無技術背景,純粹因為喜愛玩科技產品,至會臨老改做電腦專欄作家,他現在已經55歲,真係稱得上老而彌堅。不過他懂得以一個消費者的角度,去寫科技評論,而非走去做公關公司的廣告寫手,或以一個工程師角度去寫,對大多數無技術背景的讀者,簡直係明燈。至少你唔會在他的專欄,讀到大量似外星文字的技術術語。

Mossberg實在是香港一眾電腦寫手應該學習的榜樣,他從來不賣帳,亦都唔理班Vendor主動送產品俾他老人家玩,佢覺得好就會讚,唔好會彈,廣告寫得太誇張,佢會晌專欄度話俾廣告商聽「你吹水」。

而且他老人家彈或讚的產品,係揀過先寫,他自言每個禮拜一次的Personal Technology專欄空間好珍貴,唔係甚麼東西都值得寫落去。所以他的專欄,得到各界尊敬,甚至被譽為IT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講到Mossberg,再同香港的所謂IT雜誌比較,真是兩碼子事。香港所謂腦記,唔係工程系科班出身不打緊,但不要給人覺得你寫緊鱔稿,欠缺專業知識,仲要學人扮專業,為何讀者要付十幾元買本電腦雜誌返嚟墊煲底?不如上網看免費的Mossberg專欄更實際。

順便寫下Mossberg專欄的網址給大家(http://ptech.wsj.com),完全免費,不是訂戶也可以看,放心。

社保基金入市規模細

關於QDII以及社保基金的消息,其實市場上已傳了一段時間。社保基金理事會投資部主任李克平指出,社保基金日後15%將投資於私人實業。按照去年底社保基金資產規模2,010億元人民幣計算,大約為300億元人民幣。其實這還不及港股現時一日的成交,實際上是心理作用大於實際。不過,在旺市時,股市總會將好消息放大,將壞消息縮細。對投機者而言,最重要是有消息。

這300多億元日後將投入以銀行為主的國企股 IPO 項目中,估計100億元人民幣將投資於中國銀行,而另外100億元人民幣將投資工商銀行。加上去年交銀(3328)的100億元人民幣投資,單單這三間銀行便已投資了300億元人民幣。

以近期新股的走勢看,投資於這幾間銀行的新股投資者看來是必賺的,單單是交銀的投資在不足一年內已賺了接近一倍。然而,要考慮的是這些銀行的業績是否可以維持呢? 建行(939)剛剛宣布的業績其實令人失望的。

除稅前盈利增長只有8%,不知主席郭樹清先生是否真是很滿意各項財務數據的表現。估計今年除稅前表現會較佳,但仍然會遠低於交銀。所以社保基金只選擇交銀亦有其道理,四大銀行太依靠國企,雖然資產質素是有改善,但恐怕仍需努力。另外,如果過多股份由與國家相關機構持有,流通量亦是一個問題。

因此,估值不低可能只是一個假像,情況就如過去日本以及一些金融機構互控的情況。泡沫一爆破,殺傷力更大。

(11-04-06 刊於《am730》)

Monday, April 10, 2006

智叔的專業精神

商業世界經常會把專業精神視為金科玉律,在中環每天緊守崗位的上班族自然應該是其中表表者,但看見前晚在金像獎中亮相、剛剛飽受喪子之痛的智叔(廖啟智),禢中怡難免要從心中再一次向他致敬,他的專業精神叫人再無話可說。親人離去的痛,絕非商業社會中的生意得失這般簡單,在親人離去的一剎間仍要站出來支持業界,這種對行業的尊重,就是專業精神的一種體認。
在中環,擁有崇高專業精神的人不少,但我反而想起了一個比較另類的故事。中環半山堅道浸信會裡,有一位牧師,他患上神經痛症毛病(疾病名稱為「脊骨椎間盤突出」)導致坐骨神經痛多年,只要站立一會兒便會相當痛楚,不過多年來他仍然堅持站起來在教會中講道、傳福音,要知道,他這種身體痛楚,並非是輕度的,而是屬於劇痛一類,而且身體痛楚往往會轉化為精神折磨,但牧師的天職卻是要帶領信徒樂觀面對人生,與神交往,從另一角度來說,這正正是要病人來安慰正常的人,他這股專業精神可說是禢中怡多年來學習的榜樣。

有時,最叫人另眼相看的專業精神,往往是來自你的對手,甚至是敵人。去年歐盟與中國因紡織品問題而鬧得熱烘烘。當時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Peter Mandelson)帶同5名官員到中國「講數」,就在最後限期前一分鐘,雙方終達成協議。事後曼德爾森談回這次艱巨的貿易談判時,他罕有地對中國商務部長薄熙來評頭品足,指薄是一位強硬的談判對手,而且對談判細節有十分強的掌握能力,富有強烈的個性,而在談判過程中,薄熙來及中方都表現出很強的專業精神。

或許這只是外交上的恭維說話,但出自素來說話句句到肉、從不示弱於人、與中國長期處於爭拗交手狀態的曼德爾森口裡,說話的可信性甚高。

日本涉谷站廣告牌收費貴

香港人去日本玩,定必會到shopping熱點之一的東京涉谷區,其實涉谷區不單只是「蒲點」,更是日本人流最暢旺的中心點。粗略估計,JR涉谷站的「八千公」出口,每日有超過100萬人次穿梭,而這塊旺地自然成為各行各業的宣傳重地。禢中怡的日本好友看到有趣文章,轉告之,一本雜誌最近刊登了涉谷車站各建築物外牆的廣告牌收費,該區名店林立,當中包括潮服集中地109商場、大盛書店、東急百貨公司等,要在這些名店外牆的廣告牌上宣傳自己的商品,當然要付出昂貴的廣告費。

例如要在樓高12層、圓桶形設計的109商場賣廣告,兩星期就要付出1,200萬日圓(約79萬港元);而鄰近的大盛書店,雖然樓層較矮小,當眼程度較低,但在此賣兩個星期廣告,也都要收850萬日圓(約56萬港元)。至於東急百貨公司雖然樓層也不太高,但因廣告牌面積龐大,所以賣15天的廣告,就要1,302萬日圓(約86萬港元)。

各位或會認為只要有錢就可在涉谷區的各大商廈做宣傳,但即使你有好多錢,也要經過這些有名商廈,審查閣下的公司背景,或商品質素會否帶給他們負面影響,才會批准你的產品在他們的地方做宣傳。

人民幣取代港元?

人民幣升值一直是最近市場的熱點。金管局總裁任志剛表示,人民幣尚有升值空間,兌港元有機會於年底前升至一兌一的水平。如果情況持續,甚至可能比港元更強。作為金管局的發言人,他這番話難免令人猜想日後人民幣會否取代港元。其實,他去年所實行幾項措施,已是為港元接軌做好準備。當然,在人民幣可自由浮動前,這個亦只是主觀的願望。但與預期會不斷貶值的美元掛鈎,作為港人當然亦希望與人民幣有更緊密的關係。尤其是香港現時的經濟已走出谷底,而美國的經濟則仍然個別行業發展,在這個時候改變制度對香港亦最有利。

香港在九十年代初期已錯過了一次最佳的與美元脫鈎時機,結果導致資產升值潮以及隨後的爆破。金管局去年5月宣布美元兌港元的匯價在7.75元至7.85元之間波動。結果,兩個月後人民幣宣布升值,今次又會如何呢? 是否只是為測試市場的意見以及反應?任志剛稱,雖然近日港股牛氣十足,但整體市場仍然波動。當然,沒有人會反對這個說法。市況是否已見頂,看看有沒有大型的集資活動便可。暫時看來,除了個別行業外,整體市況仍然健康。

上星期中信泰富(267)以及東亞(023)分別累升13%以及11%。這兩間公司的股價一直較為沉靜,但經過上周的急升後,已創多年新高。前者收購澳洲的鐵礦石礦,可配合本身的特鋼業務。原先以為集團在出售又一城的股權後,套現所得會加強國內的地產發展。不過是次加強鋼鐵的業務,在未來或亦可為集團帶來較大貢獻。其實榮先生與國內的關係密切,在收購合併方面應有一定優勢。中信仍然並不昂貴,雖然穆迪正檢討其投資評級。一直認為香港的銀行業仍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不然為何外資願意以2.5倍帳面值這超高價錢收購亞銀呢? 買家是真金白銀付錢買貨,當然他們是看到一些大家看不到的東西。東亞主席李國寶亦指出現時未見泡沫,亦考慮收購亞洲其他銀行的股權。現時國內業務佔銀行利潤10%左右,不計一些非現金的利潤,實際佔總盈利的比重應較高。如果業績可以一直創新高,相信股東關注的亦不只是其董事酬金以及「三點不露」。

有趣圖片︰禢中怡剛回內地一遊,看見這幅復古明信片,這原是煙草公司的月曆海報,於1915年印行,不知為何,竟與現今一位影星相似,不知讀者又認為她像誰呢?貼士︰他好像姓房的!

(10-04-06 刊於《am730》)

Friday, April 07, 2006

Mac機識行Windows 有好戲睇

今年一月,Steve Jobs陸續推出咗一批用緊Intel x86 CPU,亦即係同大家枱面部PC一樣的新一代Mac機。呢鋪Steve Jobs咁做已經搞到江湖風起雲湧,有俄國黑客自告奮勇,破解Mac OS X,搞到好多PC都行到Mac,突然多咗好多異類Mac友。

亦都有人想在新Mac機行Windows,話雖Mac本來有由Microsoft出品嘅Virtual PC,可以在Mac行Windows,但速度慢又多限制,依家PC同Mac都係用同一款CPU,仲唔諗下Mac度點用Windows XP boot機。有人出咗成1.2萬美元,大概成九萬幾港元,徵求用Windows XP boot機的方法,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梗係有人度橋去做,不過個方法超麻煩,需要有番咁上下功夫至做到。正當唔少人用好麻煩的方法在新款Mac機度用Windows XP boot機之際,蘋果就話徇眾要求,推出免費的Boot Camp軟件,裝咗佢,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Mac同Windows之間兩邊走。買部iMac,同時有齊Mac機同PC功能,大件夾抵食。

Steve Jobs呢鋪都算絕喇,禢中怡好多朋友,諗住買Mac機,貪佢靚仔,心裡面十五十六,因為怕打唔到機,又怕軟件唔夾,結果忍痛放棄咗。依家有Boot Camp,無咗軟件唔夾呢個問題,仲唔飛撲去買。

華爾街班芬佬同賓架,好明顯欣賞呢隻軟件為蘋果帶嚟嘅搵銀能力,在宣布推出後3小時裡,蘋果股價已經升咗7.3%,去到65.64美元,比上日收市升咗四個半美元,而且睇落隨時有排升。睇嚟瑞銀華寶定個目標價95美元,並唔難辦到。不過Dell同HP的股價好似無乜動靜,可能大家仲未睇到實際上,Steve Jobs會帶嚟乜威脅。不過,手持中國聯想(992)的朋友,就要睇住Steve Jobs下步,會唔會威脅到新買返嚟無耐的IBM PC部門。

港股是否已陷入瘋狂?

恒指16,000點三頂不破,將會大幅下滑? 加上秋官效應,可能不少投資者亦認為恒指將會調整。其實正如禢中怡昨天指出,現時恒指仍然便宜,主要因為滙控(005)以及中移動(941)的估值吸引。早前美元強勢,延遲了恒指的升幅。最近美元轉弱,有助加速恒指的上升速度。昨日港股上升311點,成交擴大至457億元。不要忘記,除了超大(682)配股外,昨日並沒有任何重大的配售以及新股上市,因此實際成交仍然有接近450億元,難怪港交所(388)再創新高。現時股市是否瘋狂? 個別行業有點泡沫味道,但整體而言暫時仍算健康。早前說過香港的銀行股會繼續閃亮,東亞(023)亦升穿多年高位,至31.4元。現價大約代表17倍06年市盈率,可能不算十分便宜。不過考慮到國內的增長強勁,淨利息收入在去年下半年已開始回升,未來的增長仍然會不錯。當然,這需視乎海外擴展的速度。一般而言,國內以及澳門除了貸款增長較理想外,息差亦較佳。香港銀行水浸,競爭難免較為激烈。

最近凡有「中」字頭的亦升得唔清唔楚。中化香港(297)大升11.65%收報2.875元,成交2.49億元。公司將會在本月10日公布業績,近期股價的走向,或多或少暗示其業績良好。巧合地,德意志首次將中化香港納入評級的目標價為3.15元,現價購入的話尚有10.5%微利。

(07-04-06 刊於《am730》)

Thursday, April 06, 2006

飛機外交引發美歐競賽

中、美「乒乓外交」是近代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這宗大事的可貴處在於雙方利用體育而非經濟關係打破僵局,在講求「現實」的外交範疇上可說別樹一幟。但今時不同往日,現在中國是芸芸「發展中國家」中的財神,反過來成為了很多已發展國家主要賺取外匯的對象。另一方面,在世界工廠的影響底下,貿易赤字已成為外國外交官對著中國外交官的必然對話引子。但講平價貨,中國永遠不假外求,只有高科技產品才是中國的心頭好,在這種客觀環境下,「飛機外交」無疑已成為中國領導人應對歐、美等大國的一種權宜之計。美國商務部曾指05年對華貿易逆差增加24.5%,達2,016億美元。

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未動身訪美,美國國務卿賴斯(Condoleezza Rice)已放風,希望胡主席幫幫忙,落單向波音購買80架大型客機,總值達46億美元。而去年12月溫家寶總理訪問法國時,亦專程到法國大型飛機製造商「空中巴士」參觀,同日即時落單購買150架空中巴士,總值97億美元。

飛機能成為中國對外的外交貨幣,主要由於歐盟對華軍售禁令仍然有效,令歐洲各國對華的軍事出口等於零,除了軍事因素外,飛機飛行關乎人命,就是國內有心人大肆抄襲技術,國內同胞還寧願相信老外名牌,這與國內盛行使用翻版電子產品的硬件與軟件之一套慣常做法是兩碼子事。而在「飛機外交」中大大得益的歐洲空中巴士公司,也相當識做,在北京設立工程技術中心,並計劃到明年底招聘200名中國工程師,設計及建造A350空巴,目前正在清華大學延攬機械設計人才,又將在夏天與中方達成協議,轉讓短程的A320飛機裝嵌生產線,更合作生產EC-175的6噸級重型民用直升機,目的自然只有一個──拋磚引玉搶生意。

另外,空中巴士更承諾,讓中國可生產A350飛機5%的機身結構部件,更重要的是獲得生產先進客機的技術。由於中國在「十一五規劃」中,宣布製造大型飛機,這個得益簡直是有力幫忙。

潄化學工業的風險管理

近排有班以前在大孖沙羅仲榮間超霸電池廠做的大陸工人嚟到香港,要求羅生賠番鎘金屬中毒的醫藥費。禢中怡在報紙上見到,工人的BB變咗鍾無艷實在有點唔安樂。而羅生方面,已經搵咗PR話佢哋否認指控。

做得同重金屬、化學有關的工業,安全措施及風險管理千萬要做足,因為化工廠一旦出事,只要有少少嫌疑,受害者就成世煩住你。

以前美國有間公司就因一宗意外搞到雞毛鴨血。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爾貧民區附近,一間叫美國聯合碳化物(Union Carbide)嘅農藥廠,漏出大量的異氰酸甲酯(MIC),搞到二千幾人即時死亡,二萬幾人後來都陸續死亡、二十幾萬人殘廢,當地仲有大量畸形BB出世。由於實在死人太多,結果聯合碳化物公司,要賠印度政府4.7億美元,兼且要賣埋在當地嘅業務,而該公司的CEO被印度政府通緝。呢次意外之後不久,聯合碳化物公司就俾人乘機狙擊,雖然最後也撃退敵手,但已元氣大傷,之後仲要不斷賣業務俾人。好似大家常用的勁量電芯,以前就係聯合碳化物之招牌作,後來賣咗俾做寵物食品的Purina公司(依家係雀巢嘅子公司),其後勁量再成功分拆成獨立的公司。

最後,聯合碳化物連最後堡壘石油化工生意,都賣咗俾美國陶氏化工(DOW),不過幫受害者主持公道的民間團體,仍然繼續追聯合碳化物追到瘦,而且連以前陶氏化工,提供俾越南的落葉劑橙劑(Agent Orange)搞到越南成街畸形BB筆數一齊計,新仇舊怨齊齊來,單嘢過咗廿年都未收得科。

買股票不是零和遊戲

港股是否便宜,看看滙控(005及中移動(941)便知。兩間公司佔恒指比重高達45%,股市升定跌根本便是由這兩間公司「話事」。滙控預期市盈率不足12倍,對這間全球第二大的銀行而言,實屬便宜。中移動亦不過是14倍,對於中國最大亦質素最佳的電訊公司來說,亦不算昂貴。

利息上升,對一些投資者而言可能是壞消息。不過,大家要分清楚這個因果關係,早前說過日本便是最佳例子。長線而言,隨著經濟增長以及通脹,股市的大趨勢應是欣欣向榮。最近,股神巴菲特的旗艦巴郡(Berkshire Hathaway)推出了一種類似跌市保險的合約。換句話說,購入這類期權的投資者在跌市時可以賺錢。合約包括四個市場,其中一個為美國,餘下三個為非美國市場。

由於這只是一個權利,對買家而言損失的亦只是買入合約的金額。因此,這類保單適合一些保險公司對沖股市下跌的風險。有人問,由於巴郡是發行商,該公司所面對的風險理論上是無限的。根據其計算,如果該四個指數去年大幅下滑30%,巴郡的稅前損失便為9億美元,而最大的潛在損失是140億美元。不過,合約年期長達15至20年。由於股市長期向上,相信巴郡輸的機會接近零。與炒輪不同,買股票不是零和遊戲。一間擁有良好管理層的公司,自然可為股東增值。
事實上,巴菲特雖然亦有看錯的時候,但正如不少偉大的投資,他在分析大趨勢方面很少出錯。這亦可解釋為何公司由1965至2005年間,複式回報率高達21.5%,為標普500指數的一倍。

有趣相片

不知是作者無心,還是禢中怡多心,一讀「GOD」掛在銅鑼灣霎東街的宣傳板上這句英文slogan時,就即時覺得不大對勁,讀音與一句中文粗口竟不謀而合,罪過!罪過!

(06-04-06 刊於《am730》)

Wednesday, April 05, 2006

財經演員換櫈仔

經濟好,金融市場自然轉趨活躍,證券、基金等必擴充營業,財經演員或稱名咀又見大轉移,音樂椅遊戲再次開始。

近日得知胡孟青重出「電視圈」,據了解她又趁大市轉旺另謀高就,胡小姐其實剛於去年從高信證券轉投滙豐,但今次因為「有喜」,已懷孕7個月,而在滙豐工作須要顧及環球股市,不論美股、歐洲股市,連日本、港股都要兼顧,日夜顛倒的輪班工作似乎並不太適合現在的她,對胎兒亦不是太好,故決定辭去滙豐金融服務(亞洲)副總裁一職,還笑說「依然後生,亦會繼續拼搏」。至於待BB出世後,亦會有多些時間湊BB。

但呢頭話辛苦,嗰頭又攞苦嚟辛,她說近日開了間公司名為「香港財經資訊顧問有限公司」,並出任該公司董事,倘若日後找她評論股市及股票,簡稱佢做股評人便可。

至於時富早前被挖角,原擔任研究部主管的劉仲坤被瑞銀挖角去當顧問。畢竟是外資大行,吸引力着實很大。不過,該公司亦反應迅速,一口氣從御泰方面找來兩件名咀,擴大資產管理部門,他們就是姚浩然(Patrick)和陳蓓敏(Kitty),據講為擔任該部門聯席董事職位。Kitty昨日更已在時富首天上班,Patrick稍後又會開工。雖然在角色上與Herbert(劉之英文名)一向所擔任的研究職位有所不同,但他們同為財經名咀,而且兩人同具備資產管理經驗,正好配合該公司發展資產管理業務的需要,皆因證券買賣相信已「無肉食」,幫客戶管理資產,賺管理費可能更有前途。
由於尚未履新或剛剛到位,他們兩人都不便隨便曝光,但聽聞加入新公司後,又再可以在各大小媒體露面,相信很快會以新職銜為投資者提供市場評論等意見。

Patrick加盟時富前為御泰資產管理聯席董事,與03年加盟御泰的Kitty並肩作戰已有一段時間,今次齊齊過檔,合作方面自然駕輕就熟。Patrick過去亦於匯富證券打工,做銷售部副總裁,相信他們兩人在金魚缸打滾少說也有十年八載,但原來他們亦於嘉洛證券出身,齊擔任分析員工作,想不到早已是好拍檔。

潄口水大戰一觸即發

在大西洋另一邊的美國,一場關乎好多人口腔衛生的爭奪戰即將爆發,這個就係輝瑞藥廠(Pfizer)消費性產品部門,究竟落晌邊間公司手上。《華爾街日報》指,英國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和美國的高露潔棕欖(Cologate-Palmolive)好有機會在呢場爭奪戰裡面爭餐死。

現時輝瑞手頭上的消費性產品,大部分係2000年為咗得到依家好好賣的降膽固醇藥膽固清(Liptor),收購華納大藥廠(Warner-Lambert)嗰陣買返嚟嘅,而華納大藥廠最主要的產品係李斯德林漱口水同潔口片(Listerine)。雖然李斯德林個品牌好正,潔口片好好賣,問題係輝瑞無論在處方藥定非處方藥產品戰線上,都無牙膏或口腔護理產品去支援李斯德林,與其係咁,每年收嗰38億美元營業額,不如以140億美金左右,賣咗成條非處方藥物的生產線算數,換番些彈藥去做研究。但對葛蘭素史克同埋高露潔棕欖,李斯德林鹿死誰手,好決定佢哋在口腔護理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在美國,本來高露潔同李斯德林係綑綁銷售,你買高露潔牙膏嗰陣順便買李斯德林係有3蚊美金折扣嘅,若可將李斯德林名正言順納入其中,咁高露潔棕欖在口腔護理市場可以講係玩晒。

而葛蘭素史克之所以對李斯德林食指大動,因為葛蘭素史克近年在口腔護理市場野心好大,除手上有牙醫好鍾意開俾病人,搞到味覺麻晒的消毒漱口水Corsodyl,仲買咗舒適達(Sensodyne)防敏感牙膏,如有埋李斯德林,同高露潔拗手瓜便能力大增,故葛蘭素都食指動。

私有化的重要考慮

昨天已有談及關於中信國金(183)的分析。公司復牌後,股價急升38%至4.8元,主要因為母公司低價注入中信銀行,明益上市公司股東。市場亦有傳聞指中信集團會私有化中信國金,禢中怡則認為機會不大。很簡單,要私有化時,有兩個重要需要考慮:是否對母公司有利,以及價格是否低殘。前者,如果需要私有化,根本無需考慮注入中信銀行。正如昨天所言,中信國金面對的問題是經常性收入停滯不前。香港銀行水浸,按揭息率日漸收窄,對於中信國金這類中小型銀行而言,面對的壓力亦不細。注入中信銀行,當然可以增加公司的增長動力。正如我們相信即使中銀以及工商銀行來香港上市,在香港上市的中銀香港(2388)以及工銀亞洲(349)亦不會被私有化,因為兩者的名字已反映出公司的市場定位。而中銀香港亦算是十分有效率的銀行,看不到精簡架構後可以帶來很大協同效應。

至於後者,私有化太平協和(438)便是最好的例子。大股東以每股0.65元的價錢,於沙士時私有化當時股價僅為0.43元的太平協和。集團在上海持有大量靚地,在南京西路亦投入了不少資金。私有化價格較當時的資產淨值2.188元已經有很大折讓,還未計最近上海樓價大升的資產升值。不計是次注資,中信國金的估值只是一般,私有化效益成疑問。

公司業務是否見底,管理層當然較行外人有更多訊息。昨日華潤宣布私有化華潤水泥(712),交易令人有點意外。公司在03年7月以介紹形式上市,除了發行可換股債券外亦沒有籌集任何資金,為何急需於上市兩年半內便將公司私有化呢?

水泥業務過去兩年面對不少壓力,除了受到宏調影響需求以及格價外,煤價以及工資上升亦影響毛利率。因此,純利大幅下滑亦是可以理解。

最近水泥業務已開始復甦,公司的盈利亦應會有所改善。在這時間宣布私有化,亦難免令人質疑當初分拆的決定。雖然私有化價格較現價以及早前的低位高出不少。但亦不要忘記集團的股價在剛上市的半年內亦高於私有化價格,而且在招股書中亦認為「水泥行業是中國具規備優厚盈利增長潛力的行業之一」。不過從另一角度看,由於公司規模亦不算大,加上每年的上市費用亦不低,這的確可為股東鬆綁。長遠而言對股東以及母公司亦可能是正面的做法。既然集資能力有限,以及母公司並不缺水,私有化總好過白白支付上市費用。

(04-04-06 刊於《am730》)

拒收垃圾函件的抗爭

上星期褟中怡提出對郵政署的看法,收到部分讀者電郵回應表示認同,更提供了不少進一步的資料。今日要談的卻是規管垃圾郵件的問題,與郵政署亦算有關。早前,以反省現代消費模式與環球問題為宗旨的組織「消費者力量」(www.consumerpower.org.hk),提出管制濫發郵件的環保問題,並發動民間聯署信件,促請政府立法規管垃圾函件。

現時在外國一些地方,市民是有權拒絕收取函件的,方法是直接通知發函機構,如未能阻止則再通知郵局,由郵局阻截,不過與公共服務有關的函件則可獲豁免。

「消費者力量」認為現時香港正立法規管濫發電子訊息,卻並無計劃監管直接插入郵箱內的函件。他們的聯署行動其實可說是衝著郵政署的通函服務而來,該會的聯署意見書有這樣的論調:「通函方面,個別市民若想申請豁免收通函,便須得到其所住屋苑或大廈的業主立案團的同意,嚴重違反了個別市民應有權利的原則。而且,郵政署的拒絕或批准所依的理據和所循的步驟,全憑郵政署決定,市民對此一無所知,即使市民欲上訴,亦全無法例可循,其權利完全沒有保障。」他們甚至草擬了一封致郵政署的「申請豁免收通函」的示範信件,給市民參考。

所謂香港郵政署的通函服務,即是那些沒有個別住戶姓名及地址的漁翁撒網式派信方法,收費按函件的重量及分類要求由每封9角至2.1元不等。其實,這種做法等如舊日的派人逐戶入信箱,只不過社會形態已變,除一些舊區外,現時大部分私人住宅信箱已變成私人地方,趕絕街外人,只有物業管理公司及郵政署才擁有大小通吃式的派印刷宣傳品專利,形勢對郵局通函服務便十分有利,因為只有郵政署才有全港性的優勢,對今時今日的商業宣傳來說,有甚麼比將印刷宣傳品直接去到住戶的私人信箱更有效呢?

但亦正因如此,引起「消費者力量」這類組織的關注,指通函是郵局收費為商戶郵寄大量印刷宣傳品給住戶,極度浪費紙張,帶來污染問題,亦對收件者造成滋擾,浪費收件人士的時間。

正如上文所說,市民如欲拒收郵局通函,目前只能透過其所住屋苑或大廈的業主立案法團去做,沒有個別住戶申請拒收的途徑,他們只好自求多福。據褟中怡所知,有居於村屋的人士向郵局查詢如何可以不再收到垃圾函件,獨立村屋既無業委會,又無立案法團,答案可以想像得到。

話得說回來,社會上亦有相當部分人士不會抗拒別人眼中的垃圾函件,因為當中既有商品的最新資訊,亦可能有著數不可放過,若非環保問題,收來看看也無妨。不過,褟中怡認為居民的選擇權亦應該受到尊重。看來這場對濫發函件的抗爭還會繼續。


中資金融股表現佳
06年第一季對於投資者來說是滿意的一季,尤其對於那些投資於中資公司的投資者而言。恒指以及國企指數由年初至現在分別上升6%以及26%,一季內有這個表現,實屬難得。中資金融股一直是大家的寵兒,中國人壽(2628),平安(2318),交銀(3328) ,建行(939) ,以及中國財險(2328)分別上升43%,40%,38%,34%,以及27%。平安剛剛宣布業績,受到投資收益大幅增加以及有效稅率較低所推動,純利上升37%。相信投資收益應會是繼續推動保險公司盈利增長的動力,而中國人壽受惠於較大的市場佔有率以及保金增長,相信投資收益的表現亦會十分理想。加上A股市場已見底,這方面亦可幫助增加總投資收入。

早前停牌的中信國金(183)終於落實收購國內的中信銀行19.9%股權。作價55.4億元,代表1.15倍帳面值,將以發行16.2億股新股支付,每股3.41元。交易完成後,控股股東中信將佔中信國金70%股權,而不是原先估計的超過75%。相對現時國內銀行超過3倍帳面值的估值而言,收購對中信國金應有利,而且中信國金本身的經常性收入亦令人失望。早前美國銀行以及淡馬錫分別以帳面值的1.15倍以及1.19倍入股建行,即使其後增持,總作價其實亦十分吸引。而且當時是以04年帳面值而不是05年帳面值計,因此實際作價其實更低。

美國銀行入股交行,應可以帶來一些新的管理經驗。淡馬錫最近亦一直收購亞洲的金融機構,除了建行外,這間新加坡的投資公司亦買入了渣打(2888)11.55%股權。因此,這兩間公司也可說是策略性投資者。不過中信國金入股這間以資產計為全國第七大銀行相信不會為後者來多大幫助,除了規模外,明顯地中信銀行的增長亦較強勁。中信國金去年的經常性盈利大約為9億元,而中信銀行除稅以及特殊項目後的盈利則大約為29.6億元。收購20%股權大約可攤佔6億元,已差不多佔兩者加起來的4成。

當然,這只是一次集團內的資產轉移,是否賤賣資產並不會是主要的考慮,而日後亦不排除兩者會加速合併。有報道中信銀行會於年內在香港上市,如果以將20%股權售予中信國金,或不會再引入其他策略投資者。即使引入,日後中信國金的股權亦不會低過15%。如果中信銀行以接近交行或建行的3倍帳面值上市,單是這單交易以可為集團帶來帳面上的厚利。

(03-04-06 刊於《am730》)

香港的國企---郵政署

自由市場講求公平、公正、公開,商業社會最怕是大財團壟斷,窒礙其他市場參與者的發展。香港政府多年來均以得到「最自由」的名銜而引以為傲,不過政府部門郵政署卻成為了尾大不掉的「香港國企」,透過猶如壟斷的經營手法,不斷侵蝕郵件、宣傳品以至物流速遞的私人市場生意,最直接結果就是市場上再沒有對手可與其爭一日之長短,正如署方的宣傳口號所言,其他對手根本難與其「匹敵」。

郵政署去年派出的「香港郵政通函服務」高達9,700萬件。該類郵件毋須知悉戶主姓名,只需要寄往相關地址。究竟這些直銷郵件是如何選擇收件人呢? 禢中怡從香港郵政網頁中發現郵政署可以讓你從九項人口指標中,選出與目標顧客關係最密切的其中兩項,如家庭入息、住宅租金、職業、教育程度。

郵政署亦頗懂得利用官方的資訊優勢,預設了9大類共29種鄰里類別供顧客選擇,你可選出以下與目標顧客有相同特徵的鄰里類別(見表)。當中不乏趣怪之處,令你會心微笑,大可不必對號入座,但褟中怡只能驚訝郵政署已一早以居住地區公然將人口分類分級,當中居民看了這個分類表後,不知會有何感想。

10年前,郵政署改為轉以營運基金模式運作,政府一次過注資21億元,往後自負盈虧,再無政府的按年撥款。10年來,為了鞏固香港郵政的收入基礎,郵政署推出三十多項新的服務及產品,例如香港郵政通函,郵繳通代收各類帳單、物流服務等等。去年郵政署已償還政府9億元貸款,而上繳政府的股息和其他回報,更超出當年政府提供的21億元營運資本。

翻查郵政署的年報,郵政署確是政府的一隻下金蛋的鵝。2004/05年度郵政署總收入為37.3億元,而支出卻能維持在35億水平,近12.7億郵件量及7千多名員工人數也沒甚麼大增長。

2004/05年度郵政署稅後溢利為2.5億,增長2.1億,比同年淨收入的2億增長還要高。禢中怡覺得郵政署得天獨厚,像通函郵件,誰都知道是塊肥肉。但相信只有郵政署才能夠正當合法地將宣傳品派送到各商業和住宅樓宇信箱,正如他們的宣傳口號「範圍之廣,效率之高,絕非其他服務機構所能匹敵」,地位與國企無異。

此類「陀地費」或美其名的間接稅,你付了也不知。郵政署服務模式越來越多,且甚具針對性,如果它是私人機構,大概也不會有人異議,但問題在於這個公家衙門是以公家專利的資源來與私人機構在商業市場中競爭。最簡單例子,現時大部分私人屋苑均對外來宣傳品十分抗拒,私人速遞公司基本無從入手,但郵政署卻能以派信之便,大模斯樣地為客戶派發宣傳單張到本港每一個角落的私人信箱,私人公司根本無可能與之競爭。

政府經常以公平市場競爭作為宣傳口號,但從郵政署近年的發展而言,大概也說明了是怎麼一回事,難怪DHL早年在被德國郵政收購後,寧願退出本地市場,也不願與郵政署一較高下。最近,郵政署旗下的特快專遞,狂賣廣告,但願納稅人的錢,能好好運用。

從另一角度分析,郵政署現時以壟斷手法來獨霸市場的後遺症,就是只需不斷擴張業務,就可以不理會私人機構式的人事管理模式,在過去幾年的緊日子中,郵政署的效率有否提升,人手有沒有跟大勢削減都是個疑問。

如此下來,郵政署其實是以私人市場生意份額來補貼公務員開支,與民爭利。禢中怡覺得,與其任由郵政署變成半公半私的三不像,政府不如及早想想把郵政署這個國企單位真的私有化吧。

(31-03-06 刊於《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