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8, 2014

《金融中心》大縮

上季最「熱鬧」局長定必是林鄭等,本季則肯定非張、蘇兩位局長莫屬。港鐵(066)故障完又故障,但張局長應該僅要求對方交報告便可,至於報告內容是甚麼?當然又是「不能說的秘密」。畢竟政府是大股東,當然呵護備至,而那個高鐵工程延誤亦不了了之了。
望望港鐵年報,該集團去年在香港專營公共交通工具市場佔有率由46.4%進一步升至46.9%,在過海交通工具更達66.7%,難怪大家要迫入車廂,因為市佔率幾已接近甚至超過一半,對市民而言根本欠缺選擇,但對股東來說當然開心,畢竟生意不用憂。
其他交通工具有選擇嗎?朋友於上周五中午等巴士足足15分鐘,依然無蹤影,認真悲哀,莫非那間聲稱營運虧損的巴士公司索性減班次,變相叫大家踩單車?
至於蘇局長的「包容」論更「驚訝」,管經濟的叫大家包容,在投資市場上,日後會否也出現這種不理法治的運作?剛剛見「滬港通」,確實令人擔憂。當然,今日再沒有人提「問責」兩字了。
從油麻地至旺角之間,有多少個公用和商場廁所,恐怕數得出來,請蘇局長增加設施,勝過「包容」。在食肆和大姐大談起,她嘆道,上次見客人在座位中間用個桶供小孩「方便」,以為自己餐廳的廁所壞了不能使用,查問對方,竟獲回應:「近啲」!總之「方便」要緊!
談起方便,大家喜歡上網看報紙文章漸成習慣,印刷媒體認真難做,壹傳媒(282)旗下《蘋果日報》要削成本,社長董橋又退休,而印刷部更要大裁員,無他,後者少了份免費報章,印刷需求減少,調整人手實屬正常。
最近更聽聞,由本周開始,該報的專版《金融中心》也由每逢周一至五刊登5日,大縮至只剩周一見報,即大削八成版面,日後要看網上版了。
該專版一向於財經版後面刊登一整版,連《am730》副社長也接受過訪問,又講波,又有版主之一的蔡東豪(Tony)談跑步,在財經版中別樹一格。
其實,該專版縮細規模醞釀經已有一段時間,以為全面撤出,原來這個自2011年6月開版至今的專版只是縮減出版日數,但其實面世三年多而已便要變革,可見競爭之激烈,或許對Tony來說,又是發掘另一個新點的時刻!至於對該報來說,或許也可省成本吧!
看見《金融中心》縮版不禁欷歔,究竟我們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又是否正收縮?以前打「世界波」,今日一味「內交」,恐怕只打「中超」,全球金融中心地位莫非拱手相讓給新加坡,只淪為一個小小的內地金融城市?

(4月28日刊於《am730》)

Monday, April 14, 2014

撲朔迷離的供股

牌面看,滬港通像內地水喉射港股,儼如「港股直通車」,並先讓內地機構投資者及最少有50萬人仔的個人投資者方可,但若是企業及有財力的私人投資者,相信早已登陸港股,證券界朋友過去一直幫內地客開戶,後者回內地後以網上或電話指令落盤,根本不用等「港股通」。
影響更深遠的,相信是外來資金協助「救活」內地股市,畢竟買賣A股非內地投資者不可,即使可外資入市,規模亦有限,今趟可藉「滬股通」擴大水源。但有兩點要留意,第一,並非香港人熟悉的股份都在上交所掛牌,如股神巴菲特愛股比亞迪(1211)和浙江世寶(1057)均於深圳交易所上市,這次未能受惠,小心炒錯。
第二,即使是AH股,始終要看基本因素,否則虛火後只能變牆紙,像重慶鋼鐵(1053)於2011年蝕完,2012年轉賺,去年又再虧損,更蝕近25億人仔,恐怕今年要努力,否則連蝕兩年,按上交所上市規定分分鐘要除牌。當然,好友或以炒復甦和母公司重組資產救仔等,但該股上周五急彈8%後,會否有力再上,真要望清楚。
至於港交所(388)看似有新水來臨,股價即彈11.5%,至146元,成交驟增至68.6億元,卻未見股價不明升因及成交額大增的通告,或許大家都知,不用做這個例行公事了。從擴大交易範圍而言,個餅看似有所擴大,但若果轉炒A股的多,炒港股的少,兩者抵銷後,港交所的交易費收入會否受影響?
談到搵水,近日有上市公司選擇供股集資,好像公平地讓所有股東參與,可惜看完僅能苦笑。
在市場忙於了解「滬港通」之際,堪稱「迷你和黃」的綜合企業復星國際(656)公布供股籌最多51億元,所獲資金作再融資等,變相還債用。
不過,供股比例認真撲朔迷離,與過去兩供一,甚至極端至一供二不同,竟然是每持500股(即一手股份)供39股!股份數目相當「寧丁」,如何界定這個比例,恐怕只有天知。
此外,每股供股價9.76元更與交易公布前收市價一樣,與傳統折讓供股大不同。只得一手股票的投資者付鈔380.64元供股,拿著39股當然難買賣,如果要將供股股份集齊為一手的話,最少要持有13手,方可供夠507股。
該集團更表明,處理申請額外供股股份時,不會特別優先考慮將不足一手的零碎股權補足為一手完整買賣單位之股權,意味供股後分分鐘拿著碎股,要用折讓價賣出。
母公司卻話幫手包銷,如各股東不參與供股,其持股量將由79.03%進一步增至80.54%。或許大股東有財力應付,但這種集資方式肯定令股東莫奈何。

(4月14日刊於《am730》)

Monday, April 07, 2014

莫名其妙的交易

科網股熱冷卻,大家又忙於做交易,但有些公司的deal令人費解,甚至有點莫名其妙。
康師傅(322)剛派完成績表,全年多賺10.9%,至4億美元(約31.2億港元)後,便斥高達24.8億人仔(約30.9億港元),即差不多整年利潤去收購上海金球名豪項目,而該項目原由其主要股東兼執行董事魏應交持有,故變相向母公司置業。
不過,康師傅亦要承擔該項目貸款最高不超過9億元人仔,即約11.2億港元,意味總代價約42.1億元,而收購一半代價由貸款解決。
該項目規模不小,提供4幢辦公及商業樓宇,及818個停車位,總建築面積約14萬方米,其中兩幢於年中前完成,其餘兩幢於明年3月才竣工。該集團話,用作於上海增設營運中心。
直至去年底,該集團負債44.9億美元(約350億港元),一年間增5.1億美元(約39億港元),當中要計息的借貸亦增至16.7億美元。總負債比率進一步升至53.39%。若再加上該項目的貸款承擔,自然要計計,究竟租或買抵之外,還要考慮當地地產市道是否繼續蓬勃,否則會買貴貨。
至於在江蘇省從事包裝材料製造的順泰控股(1335),突然用1.65億元向大股東兼主席郭玉民收購所持的江蘇省徐州市住宅物業項目,突然變成投資地產項目,與本業不符。
該項目目前更只是處於空置狀態,意味該集團還要「泵水」發展。單看交易,該集團只需發行與收購價相同金額的可換股債券便可,代表不用真金白銀拿地,只是每年付3厘息,可惜換股價每股才1.658元,竟較公布交易前收市價1.93元折讓約14%,與一般換股價有溢價有所分別,莫非看不好公司前景,或是想讓大股東低價增持?
此外,原來大股東及其配偶向該項目提供的4,600萬元人仔貸款也轉由順泰承擔,即總代價逾2.11億元。
看看該股截至去年底負債總額雖降至2.7億元,惟現金同樣降至6,120萬元,那麼未來單靠現有業務產生的現金流不易應付地產發展所需,除了靠借貸發展一個長線項目,那麼其餘資金從何而來?
有錢也煩惱,且看中國星(326)供完股,又於1月底批股,小股東股權攤薄完再攤薄,怎知該集團話,洽商在北京的置業計劃未達協議,更話中港物業投資市場不明朗,即短短兩個月間樓市變得如此快?
該股更將集資所得其中2億元,轉作貸款予經營澳門博彩中介業務的獨立第三者,收年息10厘,看似回報不俗,但只有該第三者個人擔保,未見有任何抵押品在手,又憑甚麼如此有信心?

(4月7日刊於《am730》)